设计师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755|回复: 2

[灌溉技术] 喷灌、滴灌、渗灌三种技术的特点和区别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4 09: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喷灌技术
喷灌是把由水泵加压或自然落差形成的有压水通过压力管道送到田间,再经喷头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均匀地洒落在农田,达到灌溉的目的。一般说来,其明显的优点是灌水均匀,少占耕地,节省人力,对地形的适应性强。主要缺点是受风影响大,设备投资高。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在我国已有喷灌面积80多万hm2。喷灌系统的形式很多,其优缺点也就有很大差别。在我国用得较多的有以下几种:
1、固定管道式喷灌

2、半移动式管道喷灌

3、中心支轴式喷灌机

4、滚移式喷灌机

5、大型平移喷灌机

6、纹盘式喷灌机

7、中、小型喷灌机组

喷灌几乎适用于除水稻外的所有大田作物,以及蔬菜、果树等。它对地形、土壤等条件适应性强。但在多风的情况下,会出现喷洒不均匀,蒸发损失增大的问题。与地面灌溉相比,大田作物喷灌一般可省水30%~50%,增产10%-30%。最大优点是使农田灌溉从传统的人工作业变成半机械化、机械化,甚至自动化作业,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多风、蒸发强烈地区容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有时难以发挥其优越性,在这些地区进行喷灌应该对其适应性进行进一步分析。

◆滴灌
滴灌是通过干管、支管和毛管上的滴头,在低压下向土壤经常缓慢地滴水;是直接向土壤供应已过滤的水分、肥料或其它化学剂等的一种灌溉系统。它没有喷水或沟渠流水,只让水慢慢滴出,并在重力和毛细管的作用下进入士壤。滴人作物根部附近的水,使作物主要根区的土壤经常保持最优含水状况。这是一种先进的灌溉方法。

(一)滴灌的特点 滴灌与地面灌溉和喷灌相比,具有下面的特点:

1.省水省工,增产增收。因为灌溉时,水不在空中运动,不打湿叶面,也没有有效湿 润面积以外的土壤表面蒸发,故直接损耗于蒸发的水量最少;容易控制水量,不致产生地面泾流和土壤深层渗漏。故可以比喷灌节省水35—75%。对水源少和缺水的山区实现水利化开辟了新途径。 由于株间未供应充足的水分,杂草不易生长,因而作物与杂草争夺养分的干扰大为减轻,减少了除草用工。由于作物根区能够保持着最佳供水状态和供肥状态,故能增产。

2.滴灌系统造价较高。由于杂质、矿物质的沉淀的影响会使毛管滴头堵塞;滴灌的均 匀度也不易保证。这些都是目前大面积推广滴灌技术的障碍。目前一般用于茶叶,花卉等经济作物。

(二)滴灌系统的分类

1.固定式滴灌系统。这是最常见的。在这种系统中,毛管和滴头在整个灌水期内是不 动的。所以,对于滴灌密植作物毛管和滴头的用量很大,系统的设备投资较高。

2.移动式滴灌系统。塑料管固定在一些支架上,通过某些设备移动管道支架。另一种 是类似时针式喷灌机,绕中心旋转的支管长200米,由五个塔架支承。以上属于机械移动式系统。人工移动式滴灌系统是支管和毛管由人工进行昼夜移动的一种滴灌系统,其投资最少,但不省工。

(三)滴灌系统的组成 滴灌系统主要由首部枢纽、管路和滴头三部分组成。

1.首部枢纽:包括水泵(及动力机)、化肥罐过滤器、控制与测量仪表等。其作用是 抽水、施肥、过滤,以一定的压力将一定数量的水送入干管。

2.管路:包括干管、支管、毛管以及必要的调节设备(如压力表、闸阀、流量调节器 等)。其作用是将加压水均匀地输送到滴头。

3.滴头:其作用是使水流经过微小的孔道,形成能量损失,减小其压力,使它以点滴 的方式滴人土壤中。滴头通常放在土壤表面,亦可以浅埋保护。

滴灌是一种先进的灌溉方法,一种新型的低压节水灌溉技术,它利用专门设计的小口径管道配合预先镶入其中的精密滴头,将水和养分准确地供给作物。自以色列耐特菲姆在1965年发明该技术以来,其应用日益广泛.它不仅节水、节肥、省劳力,从而缓解用水矛盾,还能大幅度地提高各类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同时由于地埋式滴灌用的输水管道大多埋于地下,不必象漫灌中占用大量耕地块修建田间水渠,更不必对地形有特殊的要求,对落差在20-30M的地块也能正常应用,从而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及范围,单位面积的产量也随之提高.

◆渗灌
subbing;subirrigation
借助工程设施将水送入地面以下,并从缝隙或孔洞渗出,以浸润根层土壤的灌水方法。也称地下灌溉.
地下灌溉是灌溉水借土壤下毛细管作用自下而上湿润土壤,达到灌溉作物目的的灌溉方法,也称渗灌。

地下灌溉最早是由中国发明的。在唐代,山西临汾县龙子祠农民就采用地下灌溉方法引泉水灌溉蔬菜和粮食作物。历史上河南济源县农民曾利用合瓦作管排除地下水,在关闭阀门时也能起渗灌作用。

在现代,苏、德、法等国在20年代曾采用埋设的瓦管进行地下灌溉。随着塑料管道的出现及开沟辅管机的应用,地下灌溉在苏、德、意等国又有进一步发展。中国从50年代起在许多省市进行了现代地下灌溉技术的试验,并应用于农业生产。

地下灌溉的优点是灌水质量好,蒸发损失小,少占耕地,且不影响机械耕作,灌溉作业还可与其它田间作业同时进行。但地下管道造价高,管理检修较困难,在透水性强的土壤中渗漏损失大。目前一般限于小面积使用。

渗灌技术是继喷灌、滴灌之后的又一节水灌溉技术。渗灌是一种地下微灌形式,在低压条件下,通过埋于作物根系活动层的灌水器(微孔渗灌管),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定时定量地向土壤中渗水供给作物。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渗灌发展的技术关键是研制渗灌管。近年来,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国外的渗灌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我国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

渗灌系统全部采用管道输水,灌溉水是通过渗灌管直接供给作物根部,地表及作物叶面均保持干燥,作物棵间蒸发减至最小,计划湿润层土壤含水率均低于饱和含水率,因此,渗灌技术水的利用率是目前所有灌溉技术中最高的。

渗灌系统首部的设计和安装方法与滴灌系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尾部地埋渗灌管渗水量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土壤质地和渗灌管的入口压力,所以渗灌系统运行时的主要控制条件是流量,而滴灌系统完全是通过调节压力而控制流量的。

淤堵是渗灌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包括泥沙堵塞和生物堵塞。美国的渗灌管是通过特殊的配方和生产工艺而制造的,包括发泡、抗紫外线和防虫咬等专利技术。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掌握生产渗灌管的关键技术,一旦发生堵塞清洗和维修十分困难。另外,它的管道埋设于地下,水肥可能流入作物根系达不到的土壤层,造成水肥的浪费。所以,目前渗灌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发表于 2016-3-26 08: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看大家评论如何













http://www.xindai800.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5194
http://dswhzx.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4439
http://www.yiqideji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9797
http://qianwugure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3355
http://www.hifiotg.com/thread-3884389-1-1.html
http://jleshi.com/thread-211109-1-1.html
http://www.dswhzx.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4437
http://qy-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34450
http://www.hgslrhy.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29202
http://news.i-rong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1963
http://bbs.jiaziha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2019
http://jzbjbbs.tianv.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8329
http://bbs.juniuw.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7282
http://xbike.xout.cn/thread-677813-1-1.html
http://0853bb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0920
http://www.xiaolvw.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715
http://www.goalgoalgoal.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11111
http://www.ms960.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4781
http://www.tyjhkj.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0301
http://www.mingshui58.com/thread-195052-1-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国色嘉景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 京ICP备13033498号-1 )

GMT+8, 2024-3-19 14:49 , Processed in 0.3021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